手麻、冰冷,原來是 – 胸廓出口症候群
「我的右手偶爾就會麻麻的,一摸好像還比左手冰一點點,會不會是中風了?」茹薏懷孕後,一直很害怕自己的身體狀況變差,這天急急忙忙地問醫師。
醫師詳細問診與檢查後,告訴茹薏:「目前狀況比較有可能是『胸廓出口症候群』,也就是去到手臂的血管和神經被壓迫到了。」
初聞「胸廓出口症候群」,茹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不知該如何是好。
胸廓出口症候群
要了解胸廓出口症候群,我們得先來看看鎖骨與第一根肋骨之間的小小空間。看圖比較清楚。
您會發現在這小小的空間,卻有許多神經與血管要經過。這個空間就是我們所謂的「胸廓出口」,假使鎖骨往前、往下壓迫的話,就會壓迫到神經血管,而引發不少症狀。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相關症狀
壓迫到神經
經過胸廓出口的神經指的是「臂神經叢」。臂神經叢是從脊髓神經過來的神經網路,與肩膀、手臂、和手的動作、感覺都有關係。因此當臂神經叢受到壓迫,患者的脖子、肩膀、手臂、和手都會出現模糊的痛感,有人說是種很難描述的不舒服,說痛也不會到非常痛,但就是怪怪的。或是多上麻麻的,刺刺的的不適,尤其最容易影響前臂的內側與第四指和小指頭。
壓迫到血管
經過胸廓出口的血管包含了通往手臂區域的動脈和靜脈。壓到動脈的話,會造成血流減少,患者會發現患側比正常側的溫度還來得冰冷。壓到靜脈的話,患者手臂變得較腫脹,也比較容易疲乏,做一些需要用到上臂與手部的動作很容易累。天氣很冷時,可以觀察到被壓迫的一側,其手部血液循環變差,比較沒有血色,或是比較藍一點。
造成胸廓出口症候群的原因
外傷:例如車禍後留下的後遺症,讓胸廓出口附近出現沾黏的異常組織,而讓空間變窄。
反覆性傷害:平常工作或運動造成的反覆性傷害也是造成胸廓出口症候群的一大兇手。當每天都要站在組裝線重複同樣的動作,需要把東西反覆抬高過頭,或常用電腦坐文書處理。因為只要手舉高過肩,或肩膀往下掉、頭往前伸,都容易讓鎖骨往下降,加重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狀況,而這樣的姿勢卻也是用電腦辦公的人最常出現的錯誤姿勢。本身是投手、游泳選手時,也可能因為反覆手舉高過頭的動作而讓症狀嚴重。
先天性:就像有的患者是多了一根肋骨,長在原本的第一肋骨之上,相對來講胸廓出口的空間就更狹隘了。也有人是本身在頸椎與肋骨間多了個異常的纖維組織增生,因此阻礙了胸廓出口。
女性:女性比較容易有這個病症,尤其懷孕時關節變鬆,會增加胸廓出口症候群。
體重或外力:肥胖對關節來說,等於加了不少壓力,因此肥胖也加重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症狀。如果常常背很重的背包,也比較容易因施加壓力而出現問題。
自我檢查胸廓出口症候群
你可能偶爾會覺得手有點麻,或是長期覺得肩膀、手臂不舒服,甚至也曾發現手臂內側變得冰冷或刺痛,而擔心自己是否有胸廓出口症候群。這時,你可以自己做個小檢驗。
把手舉高過頭,持續交替做張開手和握拳這兩個動作,計時三分鐘。假使這個動作誘發了肩膀與手臂的麻、痛、不舒服或冰冷,就很可能是有胸廓出口症候群。因為把手舉高過頭的動作,會壓迫到胸廓出口的神經和血管,因此可以靠這個動作自我檢查,但做了有不舒服,並不代表一定就是胸廓出口症候群,還是要就醫診斷才能確定。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自我復健
如果你覺得自己可能有起自於胸廓出口症候群的手臂、肩膀不適,最好每天練習以下的動作,早、晚各做一回合,每一回合做四個動作,每個動作都要反覆十次。
牆角伸展
面對一個牆角,兩隻手扶在牆壁上約肩膀高度處,身體往前傾,直到感覺胸部獲得伸展,停留五秒鐘,這樣算一次。
側頸伸展
右手放到背部,左手放在頭部,左手將頭部帶向左側肩膀,感覺右頸的伸展,停留五秒鐘,算一次。做完十次後,記得還要換邊練習。
肩膀轉圈
聳肩往上往前,再往後往下,讓肩膀畫圓轉圈。一圈算一次。
頭頸後仰
頭部往後往下,讓下巴抬高伸展,維持五秒鐘,這樣算一次。
在做這些動作時,應該都不會有什麼不適,而應該要感受到伸展後的舒適。萬一坐的過程中有明顯的疼痛,那就趕緊停止,最好向醫師確認是否有其他肩頸、頭部的問題。
預防胸廓出口症候群
現代人常有肩頸不適,而最重要的,其實是平時要注意自己的姿勢,無論坐著或站著,都要盡量維持正正的姿勢,不要彎腰駝背。肩頸不適最常是因為長時間的久坐工作,所以要避免肩頸不舒服,記得工作一段時間就要休息一下,讓自己做點伸展,不要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
你也可以試著改善工作環境,調整電腦螢幕的高度和距離,提醒自己不要做出垂頭、伸頭等動作。
運動時可以是著加強肩頸區域的肌肉力量,讓鎖骨獲得比較好的支撐,比較部會往下掉卡住出口處。
平時不要背很重的包包,重物的壓迫會讓鎖骨更往下壓,加重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症狀。
資料來源:照護線上
相關課程
-
感冒了,能不能運動?運動建議看這裡,圖文懶人包
最新 -
2023 世界視覺日,愛「眼」要及時!醫師提醒,別讓 3 眼疾吃掉寶貴視力
最新 -
咳到懷疑人生?小心恐是胃出事!
-
堆積頑固腹部脂肪的壞習慣
-
你知道什麼是血脂肪嗎?
-
什麼是腦壓高?
-
檢查這十點,保持好姿勢,別變懶骨頭
-
一天該喝多少水?怎麼喝才剛剛好?
-
做好5件事,行動自如到最後一天
-
【長新冠是什麼?】
-
特發性肺纖維化
-
頭暈、頭痛好難受?4大穴道速緩解
-
體重過重,動脈恐受害
-
口乾、眼乾、皮膚乾,連肺臟也「乾」的乾燥症
-
腹部的肥胖,小心與心血管有關
-
天冷不亂補,以免心衰竭
-
減重的重點
-
久坐易有大小毛病,按三穴道保健、解久坐不適
-
中醫護鼻操
-
小心!傳染病就在你身邊
-
優雅甘丹。5/5 居家保健-心、肺保健與肌耐力訓練
推薦 -
自癒力教室-你夠水嗎?別讓缺水成為健康潰堤的關鍵!
-
我是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嗎?
-
認識退化性關節炎
-
自癒力教室-久坐的危害
-
骨質疏鬆是老人病?30歲後你也可能是高危險群!
-
自癒力教室-口腔保健運動
-
自癒力教室-身體裡的醫生【自癒力】
-
腦中風防治時刻-叮嚀篇
-
腦中風防治症狀-辨識篇
-
中醫講堂:提升免疫力 穴道篇
-
甘丹來運動:正確的走路姿勢
-
中醫講堂:睡眠障礙(失眠) 穴道篇
推薦 -
小心頭痛六大警訊
-
中醫講堂:科技文明病 穴道篇
-
喉嚨乾卡卡不是新冠肺炎 鼻涕倒流5大就醫警訊
-
PM2.5對心肺的影響
-
咳到受不了!當心黴漿菌肺炎
-
會走路的肺炎 – 黴漿菌肺炎(懶人包)
-
越睡越疲倦?心臟衰竭可能已經找上你
-
5大觀念要知道 口罩丟棄後記得做這件事!
-
病毒來襲!洗手最容易忽略?醫師告訴你怎麼洗手最乾淨!
-
口罩短缺!醫師教你該如何正確使用、保存!
-
想提高免疫力,先改正幾個壞習慣!
-
考驗你的注意力&反應力
-
白內障與黃斑部病變有關
-
百病起於寒,身體6個部位最怕冷!
-
腳也會中風!注意急性肢體中風的5大警訊
-
身體幾歲了?5個循環小測驗告訴你!
-
忘東忘西 是健忘嗎?
-
肌肉變少、肌力變差的 – 肌少症(懶人包)
熱門 -
秒懂大腸癌篩檢(懶人包)
-
你不可不知,會傷害腦部的壞習慣
-
預防骨質疏鬆,從飲食與運動做起!
-
夏天濕熱易上火?揉按4穴道祛濕除熱好養身
-
張釗漢醫師~原始點解除痠痛
熱門 -
銀髮也是一種時尚!
-
冬天常見的5種疾病類別,變天時尤其要注意!